继续教育学院党委组织学习《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2023-09-25


9月20日上午,继续教育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议,集中学习学校党委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发表题为《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的署名文章。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沃晓静主持学习并进行导读。

沃晓静对文章精神进行领学。她指出,文章从援引党中央决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切入,以对决策部署的理解阐释引申,用人民大学的扎实实践佐证,深入浅出,以事明理,有力证明了党中央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体现了学校党委对党中央建设教育强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担纲“龙头之龙头”的使命自觉,展示了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高质量实践成果。

韩晓宁分享三点学习心得。一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校是党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有着光荣的红色基因和红色历史传承,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最高政治原则。这个原则要贯穿我们继续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融入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指导我们把握好各项具体工作的政治方向和改革发展方向。二是要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和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我们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继续教育的管理服务体系、课程研发体系、宣传推广体系、运营保障体系、交流合作体系都需要建立与此相匹配的高质量标准。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一流的高质量师资队伍。三是要做好交流合作、资源整合和对外开放。我们要做好学校与政府、企业、院校、校友的交流合作和服务,同时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关工作,放眼世界格局,服务于中国在未来世界新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继续教育工作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李洁在发言时表示,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需要不断优化教育对外开放总体布局,不断扩大教育的“朋友圈”,不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深化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逐步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陈英霞认为,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更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不懈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中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重大命题。目前学校党委已全面厘清“走新路”的内涵要求与方法路径,努力在立破并举、改革创新中实现学校治理体系“特色”与“一流”的高度融合,其中学校继续教育改革正是学校为继续教育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的重要举措。继续教育学院在这一改革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学院已经绘就了今后几年的发展蓝图,我们需要以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斗争精神和担当意识,才能不断助力学院发展目标的实现。

邓斌在发言时表示,继续教育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每一次党的重要会议、重要讲话和重要文件精神都是继续教育的热点和重点,这是因为这些精神和指示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和方向,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和讲解,这些思想和理论可以被广大参训人员所理解和接受,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这些理论可以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助力和指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动力。此外,继续教育还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服务。通过针对不同需求和特点的定制化服务,继续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因此,继续教育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书锋认为,文章是人民大学对于如何通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加快实现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人大力量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也是勇走新路的指导性文件。文章明确了人民大学未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做什么,要实现什么目标,以及如何做实现目标。具体包括六点,需要实现一个根本保障、两大目标和三方面重要任务。坚持和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保底色、定方向和强动力的首要问题;两大目标则是对内要大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对外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方面重要任务则是保障目标实现的三方面重点工作,也可以说是实现路径,一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二是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三是培养造就“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喻志军就高质量发展介绍了自己的理解。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是高质量服务于国家发展。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一个新词汇:“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跃迁,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核心在“质”,立足于“生产力”,必然需要调整“生产关系”。这正是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中国人民大学的用武之地;是肩负着打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任务。新质生产力,说到底需要人的“新”与人的“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只限于招收高质量生源,更在于引领学生立足于知识创新的前沿,立德树人。同时,高质量服务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更应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马丹宁在发言时表示,《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中“加快”二字,充分体现出学校党委对领导人民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身力量而自觉自发产生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文章阐述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成功密码。通过“坚持-建设”、“坚持和加强-加快建设”这种对应关系,充分说明了党的领导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性意义。作为国家和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学院也应加强党对改革工作、对业务发展的把方向和引领作用,充分领会学校对于“加快建设”的迫切要求,将文章指明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几个重点方向作为我们培训工作的重点拓展方向,加速推进学院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努力匹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和要求。

穆艳萍分享了个人学习收获。一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提高教育质量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二是强教必先强师,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三是党的二十大赋予一流大学新的方位和使命,一流大学的战略地位前所未有,一流大学的施展空间前所未有,一流大学的文化使命前所未有。“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一定能走好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新征程,办好教育强国事业,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沃晓静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到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指导,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为牵引,以“六面旗帜”“十大工程”为路线的战略布局、工作机制,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成效显著。这一把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路线图”、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施工图”的工作模式是“六个坚持”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实践,对学院推进新时代继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示范引领作用。当前,学院已经确定了构建人大终身学习体系,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战略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训高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理论传播中心,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案例中心的使命,接下来,要将目标和使命明确细化为具体的规划、方案、举措,以愚公移山、滚石上山、咬定青山精神扎实推进实施,力争尽快实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人文社会科学终身学习中心的未来愿景!